警惕打击式教育,试试赏识教育
发布:
浏览量:
次
1.打击式教育
“打击式教育”的重点是打击,其实和教育没有多少关系,通常是一方以居高临下的方式挖苦和否定另一方做得不够好,并美其名曰“我是为你好”,打击者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,多打击可以提高抗压能力、能让对方变得更好。比如长辈总是习惯性的用训斥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所有行为,动辄就说:“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,你还能做什么”,对孩子的一切全盘否定。知乎上有一个回答:“打击式教育,只有打击,没有教育”。父母总会下意识的将孩子放置在一个下风口的位置,一旦孩子有任何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言行举止,就会厉正严词地进行否定、贬低,全然不顾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2.打击式教育的弊端
客观地说,人的成长中,批评是必要的,但是鼓励也是必需的,甚至应当是以鼓励为主。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听到赞美与认同,而不是批评与否定。一味的打击,结果只会适得其反。打击式教育固然也能让人知道自己的短处和不足,确保其不会出现盲目自大的行为。但是无数事实还是证明其弊远大于利。就像村上春树在《1Q84》中所说:“如果一味地只是遭受攻击不反抗,我们就只能止步不前。慢性的无力感是会腐蚀人的。”
“打击式教育”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,比如不自信、缺乏安全感、害怕失败,极度渴求被肯定等。有人说,我特别羡慕自信的人,因为他们就算是错的,也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,而我就算是对的,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。因为我怕我真的错了。经常被父母打击的人,久而久之,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,好像自己真的就是样样都不行,哪哪都是错的,最后自信心受挫、给自己贴上“无用”的标签,周围的打击在他们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,他们变得内心脆弱敏感、极度自卑,会对周围的一切美好事物感到不安,常常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;父母却还总是一边言语打击,一边懊恼为什么子女总是这么不自信。
然而“打击式教育”的弊端还远不止如此,心理上的伤痛只是表象,其背后隐藏的还有某种思维的控制和颠倒。当他们遭到对方的挖苦和否认之后,大多数人会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,于是强迫自己去尽可能地满足对方的需求,而最让他们痛苦的是对方注重的只是结果,而没有看到他们已经在努力改变了。
3. 试试“赏识教育”
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,孩子更是如此,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肯定。值得注意的是,赏识孩子并非等于一味地夸奖孩子。真正做到“赏识教育”,家长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:
(1)不比较
很多孩子从小可能都有一个隐形的敌人,就是“别人家孩子”,这样的对比不仅伤害了孩子,也伤害了家长,看到别人家孩子这好那好,越发觉得自己家孩子一事无成,这种心态下,很难会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孩子。
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并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,使得孩子越来越能看到自己的优点,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孩子的不足。生活在欣赏里的孩子,才会越来越自信;而生活在批评里的孩子,自己也会慢慢变得喜欢指责自己和别人。
(2)欣赏和赞美要出于真心
要出于真心地称赏和赞美孩子好的行为,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就具体事情进行表扬,比如平时孩子放学因为喜欢在外面玩而回家晚,今天突然回家早了,可以说:“我儿子比昨天进步,知道珍惜时间了,比昨天提前回家了十分钟呢”,这样孩子就知道你所期待的是什么,怎么做才是比之前有进步。
(3)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
我们对待孩子一定要有爱心,从一点一滴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,并且能够理解和包容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,而不要轻易地把这种差异定义为“笨”或者“傻”,消极和否定只会毁了孩子,只有爱和赏识才能创造奇迹。
(4)赏识和赞扬要及时
很多事实都能证明,及时赏识和赞扬孩子,比事后再给予赞扬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。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,孩子会感到失望,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。及时赞赏孩子的成绩,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真心赏识和热切期望,这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。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,而且会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,大大增强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,从而激励孩子奋发向上。